荣获黑龙江省第十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
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
关杰 哈尔滨音乐学院

本书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、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项目成果。在宗教现象学意向性分析框架中,满族人“以西为大”的信念中的“西”是其最高价值取向,是满族语言文化中特殊的意向结构,具有绵长的生命力,并以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存在方式留下来,为文化观念的自组织提供了事先安排。
“祭天”是首要的仪式,“天神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天神-上帝”,从比较宗教学角度看也是《圣经》中的“上帝”。满族人称谓的“祖先神”并不是神,而是祖先之“灵”,“万物有灵(神)”的思想是神圣性自显的结果。在“满族仪式”的音乐中,“神鼓”、“叙话-调子”以及“哦啰三声”具有非理性的特质,是一种内在灵性的激发显现出的声音形态,形成特定神圣空间场域、构建世俗与神圣交往的渠道和路径。“满族仪式”没有“巫术”的成分,其环节和程序均以不同的路径指向“天神-上帝”。“满族仪式”不仅是“天之启示”和“内在指引”的意向性指向过程,也是满族人回应意向指向所形成的“天-人”之间关系网络的建构模式。
本书将宗教现象学理论纳入中国草根民族宗教文化进行研究,围绕宁古塔满族萨满祭祖仪式,阐释这些仪式显现神圣性的样态结构和深层的宗教意蕴,最终探讨普遍的人的宗教性存在根源及其仪式音乐的本质特征。阶段性成果在《哲学研究》等报刊发表,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业内学者给予好评,哈尔滨音乐学院将其作为研究生参考教材。

|